一、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课后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课后教学反思
课 题: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7及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情境解决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
(2)分析区别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扩大学生参加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题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解决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
难点:分析区别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研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①3个4相加是多少?
②5个2相加是多少?
大家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加法问题和乘法问题的区别,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3)教师板书课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7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②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二、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原则是什么 doc
1、目标性原则。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始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不能动摇。也就是说,数学课堂情趣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弄清所教内容在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用好教材,切不可盲目添加一些所谓“生活数学”乃至笑料,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一句话,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教学目标保持相对一致。
2、适度性原则。数学课堂情趣的创设起作唤醒学习需要的作用。教育学认为,当个体(学生)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处于唤醒状态,此时,学习者是清醒的、警觉的,其神经系统处于激活状态,对于即将出现的刺激有一种加工准备倾向,对保证心智活动的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发现,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以中等程度唤醒为最佳(耶克斯——多德森定理),也就是说,适度唤醒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创设课堂情趣要坚持适度性原则,不是愈热闹愈好。
3、启发性原则。“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因此,课堂情趣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无论教师的语言,还是提问的设计,都要富有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还是课堂情趣的最高境界。
三、课堂教学反思该反思什么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1、对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有理可据、细腻,否则将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往往只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灌”在学生头脑中,而留给学生思考、训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
2、对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目标中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对难点知识无法突破,其结果是学生渴望得到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学生不懂的知识还是不懂,该掌握理解的知识没有拓宽加深,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3、对学生的知识、心理状态是否了解。老师要深入学生实际,掌握学生的知识动态和心理动态,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得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而一笔带过,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学习、成长。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1、讲授的知识是否正确,语言是否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其一,任何学科都有着严密逻辑性,首先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错,推导要严谨、要有理论根据,使学生信服,层次之间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词意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板书设计是否合理,书写是否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重点知识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书写端庄大方,切勿潦草。
3、教具的使用是否得当,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规范。如理科中的化学学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离不开化学仪器。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实验演示时因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误导学生。所以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实验的操作要领,规范操作。
三、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反思
1、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要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满足们的学习欲望,可课后提供些参考资料或布置些有利于发展能力的习题,供他们使用,让他们的知识拓宽加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班级成绩的两级分化。
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堂课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很难想象效果怎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课堂上,要积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便错误我们也要倾听,切勿枉加指责,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以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的互动,积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教学方式、手段是否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提高教学效果,增大教学容量。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复杂抽象知识,如制成演示动画,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还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过程和现象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师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对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一中